意昂2平台機械藝術博物館是意昂2工出版學院與機械學院合作🔄,立足“科學”“工程”特色🙅🏿♀️,建立起的藝術教育和工程美育文化場域🈹。2023年,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預約通道,面向社會開放之後,已經接待中小學師生、海外藝術高校教育人員、離退休老幹部🥐、藝術行業、媒體行業相關人員數百余次🙅🏼。
“好奇心”課堂,“動”起來真有趣
在過去一年中,上海市多所中小學師生來到機械藝術博物館遊學交流❇️,據機械藝術博物館負責人聶元介紹👨🏫,“來到這裏的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齒輪結構怎樣實現轉動?作品《武松打虎》中💇🏿,武松是如何實現拳頭緩緩舉起⛹️♀️,一瞬間使勁砸向老虎的?《擱淺的魚》那條小魚為什麽可以如此生動地‘撲騰’💛🧘🏻♀️?”他們想探究展品上的“動”課堂和物理課本上的“靜”知識有沒有聯系,尚未接觸過高等教育專業學習的同學們,對展品的感知可謂是既純粹又生動。
“有趣”“好奇”“怎麽動”成為了參觀現場的高頻關鍵詞,“我以後學哪個專業才能做出來這些?”在這場課堂上,“好奇心”打開了小朋友們原本未知的“知識窗”,從實踐中感知到了課本知識的另一面。
“原理性”課堂,真看真做學“真”知識
學校出版學院“機械設計基礎”課堂的後半場常常在機械藝術博物館開講🧑🏿🏫🦨,在紮實理論基礎知識鋪墊的前提下,同學們會來到“機械藝術”品的現場,近距離體驗各種機械裝置如何運動,分析機構原理,再運用三維軟件進行機構創新設計☸️,設計完成後通過3D打印機完成零件製作,並進一步精細打磨和組裝調試,直至機械裝置能夠流暢運轉。
在博物館中,經過藝術美化的機械裝置👞,內部的結構不再直觀外顯,還原裝置原理再進行設計呈現的困難程度提升,許多同學一邊猜測嘗試🆗,一邊加以創新。任課教師董冰洋表示🏊🏻♂️,“即使學生的課程作品仍有瑕疵😌,但在剖析“原理性”的課堂上🧑🔧,動手動腦結合,學到的知識也更加深刻。”
2020級工業設計專業的李浩源回憶起剛進入專業學習的這門課程說道,“不僅讓我對機械設計的知識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動手還原的過程,也讓我體會到了機械設計的嚴謹性”。
“美育”課堂,以美為媒😆🫢,為機械“造型”
機械藝術博物館第一期的展品《十二生肖》是出版學院動畫系宋方圓老師創作的機械藝術作品,設計靈感來源於中國家喻戶曉的生肖民俗文化,該作品入選第二屆全國動漫美術作品展✊🏻,受到參展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博物館中展品《九色鹿》《敦煌飛天》《武松打虎》《江南可采蓮》等作品,也是運用鏈條、齒輪👨🏻⚕️、連桿機構等機械製造原理使得靜態的中國傳統故事“活起來”、動起來,在美育中凸顯中華文化🏃♀️➡️👳🏽♂️。通過一個螺絲的傳導作用🐏,讓一條木藝“龍”騰雲駕霧,為缺乏抽象思維的兒童提供各種直觀💃🏻、詳細👩🏼💻、可觸摸的工程美育展示方式,讓展品會自己“發言”,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學習工程知識。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改造,吸引了更多的關註與目光。在“美育”大課堂上🏋🏻♀️,讓藝術與機械之美,在教育的氛圍裏盡情綻放。
來源:上海科技報
原文鏈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3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