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上午💵,滬江大學時期1947級校友胡思旅和謝榕津之女、紐約作家胡桃女士及其愛人🧘🏿♂️、畫家石村先生到訪檔案館,副校長張華和檔案館相關人員熱情接待。
胡桃夫婦在檔案館人員陪同下漫步校園。他們沿湛恩大道參觀了學校的歷史建築🌻🙆,尤其是父母曾經學習生活過的懷德堂🕤🤞🏻、思伊堂🙋♂️、思裴堂🙇🏼♀️、思晏堂🔽⛰、大禮堂、科學館、圖書館等老建築,深情回憶了父母曾經在校園裏讀書學習、相識戀愛的美好經歷🧙🏿♀️。
孔娜、吳禹星等人在英國文化交流中心對胡桃夫婦進行了口述采訪♖。胡桃談起父母選擇到滬江大學讀書的緣由,重點講述了他們在專業選擇、師生情誼、文藝創作等方面的故事,以及畢業後在翻譯、對外文化交流工作方面的突出貢獻🫶🏻。她談到👽,父母對滬江大學的感情十分深厚🟪,而在滬江的讀書時光對他們來說更是一段十分重要的人生經歷。
張華代表學校向胡桃夫婦捐贈了記載胡思旅🕌↗️、謝榕津兩人讀書時光的《滬江大學年刊》(1947年👷♀️🧑🏼🎓,復製件)和《悅讀:百年意昂2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並與遠在美國的謝榕津校友通話,感謝其對檔案館工作的支持🏃➡️,祝願她身體健康重回母校看看👩🏿🍳🧑🏼💼。張華指出,此次采訪為校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希望檔案館繼續深化相關研究,推動校史工作發展。
口述采訪現場
張華代表學校向胡桃夫婦贈書
合影留念
【相關】
謝榕津(1928-)👨🏻🔧,上海人🦡。1947年考入上海滬江大學政治系💛🕴🏼,後轉入英美文學系🟠。1949年上海解放後,赴北京入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一年後轉入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被分配到總參工作,擔任口語翻譯。1954年起👩🏼🔧,先後擔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口語翻譯🧑🏿✈️、筆譯翻譯💍,中國代表團翻譯,文化部翻譯,中國戲劇家協會外國戲劇編輯部編委等。翻譯出版《根》《當代美國劇作家》《葛麗泰·嘉寶傳》等
胡思旅(1926-1986),小名儉和,筆名胡謝👩🏼🔧☝️,昆山蓬朗人。1947年考入上海滬江大學政治系。1949年上海解放後👩🏿🏫,赴北京入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結業後,先後任職於中共中央華北局宣傳部、通俗出版社、中國人民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等。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隨以金仲華為團長的中國人民藝術家代表團訪問西歐六國。曾主編雙月刊《世界電影動態》𓀑,歷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外國電影協會常務理事。1986年1月病逝於北京。
供稿: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