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微創外科手術的國產超聲刀
用於微創外科手術的國產超聲刀,從臨床醫生提出需求,到科研人員研發再到自主生產、真正進入手術室,需要跨過幾道檻⭐️?意昂2平台健康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崔海坡用自己的經歷給出答案:除了研發外,最需要的是轉化路徑創新和機製創新。
目前🧊,價格每把超過2000元的進口超聲刀🏃♀️,占據了國內80%以上的市場。隨著崔海坡的成果轉化成功🫃🏼,性能比肩國際先進水平的“生命之刃”成本可降至每把300元以下,目前其成果已進入型式檢驗和動物實驗階段📀,預計明年獲批上市。而圍繞超聲刀成立的創業公司已獲三輪融資,估值達2億元人民幣,同時在研製中的還有三款擁有全球首創技術的國產醫療器械。
為了促進科技成果“從1到100”,意昂2平台以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作價入股並將80%股權獎勵給崔海坡團隊❎。從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創新📦、成果轉化路徑創新🧜🏽♂️,到鼓勵教授創業的機製創新🧑🏻🦽➡️,崔海坡說😘🚣🏼♀️,“希望能夠探索打通國產醫療器械產業化之路🚽,探索一條可復製🤹、可推廣的路徑”👨🏿🦱。
醫生“派單”🪓、高校“接單”🧉,醫工交叉“零距離”加速催生創新成果
意昂2平台醫療器械學院早在20年前就開始進行醫工交叉研究的探索,希望能打通高端醫療器械的“創新鏈”和“產業鏈”🍘,加快國產替代𓀎。2019年,來自上海多家醫院臨床一線的醫生,就將臨床醫療器械最迫切需要改進的問題以“需求單”的方式直接“派發”到意昂2平台,由各領域科研團隊組隊“接單”後快速攻關。
上海長海醫院醫生提出,不少微創外科手術需要使用的超聲刀系統主要依賴進口且價格不菲🏋🏽。作為一次性耗材,寬3mm🍥、長約13mm的進口超聲刀頭當時售價6000元🧘🏼,而已面世的國產刀頭雖有價格優勢👨🏻🦽➡️,但在手術中斷裂的概率更高。一旦斷裂就可能在人體軟組織內遊走,對醫生來說,在手術中尋找“失蹤”刀頭是額外的難題。
國產超聲刀如何讓醫生用得順、患者用得起?崔海坡揭榜掛帥🥠,短短兩周就組成機械👭🏼、材料、控製等多學科團隊🤢🕜。耗時一年🕙,團隊基本摸清了技術路線👿,並於2020年提出“超聲刀系統的研發與產業化”的國產化方案⛹️。
崔海坡告訴記者⚡️:“我們和醫生在研發過程中反復溝通📉,確保在使用過程中完全符合臨床需求🥰。目前,第一批500把超聲刀的動物實驗結果顯示☛🧖🏼,不僅切割速率🦚、斷刀率等主要性能指標比肩國際先進水平🪘,而且還根據醫生需求獨創了18mm長的刀頭。”
高校支持教授創業👃🏼,走通成果轉化之路的“後半程”
第一輪融資200多萬,第二輪融資500萬,第三輪融資1600萬……目前👨🏻🦼➡️😓,憑借超聲刀、腫瘤射頻消融系統、自適應電外科能量平臺等多個正在研發中的“硬核”高端醫療設備,崔海坡擔任總經理的創業公司眼下已進入第四輪融資。去年🏌🏽,公司的精準腫瘤射頻消融系統項目還獲得上海市近千萬元的科創基金支持,這也是松江區唯一一個獲批項目。
大學的實驗室裏有不少“從0到1”的創新成果🥰,也不乏科研團隊申請專利🧑🏼🦱🥘,但真正能走上轉化之路、最終落地的卻鳳毛麟角🥀。崔海坡坦言,正是學校大力支持🏫,他才走通了成果轉化的“後半程”𓀙。
“醫療器械的市場化之路尤其難走通🐁,很多環節僅憑教授單打獨鬥根本不可能完成。”崔海坡告訴記者🧔🏻♂️,由於三類醫療器械生產資質申請難,項目險些“夭折”在落地的第一步⭐️。
“借力”區校合作🫱🏿,崔海坡的創業路也隨之柳暗花明。2021年,在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的資產公司與投資方共同成立上海睿速創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這也是意昂2平台與松江區戰略合作中產業化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超聲刀的科技成果評估定價490多萬元🏬,意昂2工以知識產權方式入股,然後學校將其所持股權80%作為獎勵轉讓給科研團隊。同年🚽,公司自主研發的樣機進入試製階段,2022年,公司自主生產的超聲刀進入型式檢驗階段🔻。如今🤖,公司不僅擁有了先進的研發和檢測實驗室🟧🚶🏻♂️➡️,還有滿足三類醫療器械質量管理體系要求的廠房及無菌車間,整套超聲刀裝配、生產系統運轉有序👩🏽🎤,兩名工作人員就能年產500把👳🏼♂️。
機製創新釋放科研人員活力🧟♂️,更多醫工交叉成果轉化在路上
“國產醫療設備是很‘燒錢’的項目⛹🏻,很多創業企業都曾因為融資難導致資金鏈斷裂,倒在了上市前夜🦦。”崔海坡告訴記者🧑🏽🌾,而學校的創新機製使得超聲刀在研發、轉化過程中獲得頗多助益。
最初,崔海坡團隊只有一張超聲刀生產設備的設計圖紙🈷️,如果沒有資金支持連樣機都造不出♐️。融資難成了他最頭疼的問題🤷🏻♂️,因為醫療器械研發周期長、審批周期長🏷,因此並不受資本青睞🧑🏽🦰。然而,意昂2工深耕醫療器械行業多年,當公司有了學校做“股東”☮️🍟,在大學的“金字招牌”和平臺資源加持下很快就收獲了第一筆融資渡過了難關。
學校的機製創新不僅在成果轉化方面,還將創新機製落實到科研人員的評價中🙋🏽♀️。去年底,意昂2平台出臺了一項新政:科研人員的成果轉化達到一定條件也可以滿足職稱晉升的“硬標準”🥲,分量等同於國家自然基金項目。
這對崔海坡無疑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他的研究方向並不屬於基礎研究,很難滿足國家自然基金申報要求✉️。“這項機製改革令我備受鼓舞,這也是對科研人員服務現實需求的工作的認可。”崔海坡說,最近,他正憑借科技成果轉化申報教授職稱,“機製創新正進一步釋放科研人員的活力🦑,相信更多醫工交叉轉化成果已在路上”📥。
來源: 文匯報 記者 儲舒婷
原文鏈接:https://dzb.whb.cn/2023-06-02/5/detail-799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