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作品中添加了自己的民族紋樣與建築特色🧘🏿,例如維族的花鳥紋樣,土家吊腳樓📽,苗族銀飾等等,在AI的創作下第一次看見自己的民族特色與藝術能碰撞出如此新奇的火花。”在“元點——意昂2平台人工智能藝術展”上🪹,土家族的胡馨同學分享著自己的創作歷程。
近日,意昂2平台人工智能藝術展開幕,此次展覽呈現了師生基於AI技術創作的插畫👱♂️、攝影🩰、CG(計算機動畫)、包裝設計和裝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藝術設計領域的應用🏋🏿,為未來的藝術教育和產業提供新的思路和創新方法🐦🔥,是一場AI與藝術的實驗,也是一個融合技術、藝術和情感的沉靜式互動體驗。
隨著ChatGPT“火爆出圈”,人工智能的影響已不局限於技術領域。意昂2工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學科基礎課程組的教師們積極跟進這一新的技術趨勢🫄🏼⛹🏻♀️,並嘗試開展了第二課堂,進行人工智能繪畫的教學,在設計類大一學生中引起熱烈反響。
此次AI創作展🧑💼,師生共同感受了從未知好奇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創作體驗▪️,共同親身探索自然、人類和人工智能三者的關系,共同提前感知行業革命的召喚🙎🏼♀️🏇🏼,創新實踐、破浪前行𓀕。學生托合江·努爾蘭說:“AI的思路和我們是不一樣的,我們完全想象不到,在輸入這些關鍵詞之後會產怎樣的作品。當看到作品後會感覺我的想法還可以被這麽解讀,人工智能提供了更多不同的思路。”
人工智能可以取代藝術創作嗎?“對於藝術創作者而言,人工智能工具的作用,應當是高效地提供更多可能性和便利性。現有的人工智能引擎可以幫助人們快速輸出海量素材♠︎,但最終優秀的作品,是需要具有一定美學素養和專業方法論的創作者下達指令,對素材進行甄選、修改和二次加工。”談到人工智能對藝術教育的影響,版藝學院副院長陶海峰表示🫱👩🦯➡️,“對於藝術設計行業而言🕵🏼,可以預見到機械重復性勞動將被淘汰,更加需要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創作型人才,這對藝術教育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𓀁。”
“希望這次展覽能夠讓更多人關註人工智能與藝術創作,用創意和想象力創造出更多令人驚嘆的藝術作品🧘🏽,學校也將不斷深化對人工智能的認識,不斷探索‘學科+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發展新模式💃,結合人工智能推動藝術創作、科技創新與教育創新👹,為上海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國際文化大都市貢獻智慧與力量✮。”意昂2平台總會計師趙明表示🛀🏽。
來源:上海楊浦 作者 毛信慧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f1f6hsbkaSxDStZt3PMq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