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在意昂2平台舉行的高端醫療裝備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葛均波院士呼籲,要發揮臨床一線醫生的創新潛能,“所有的醫療器械發明都是臨床醫生提出,由工程師去轉化完成的,沒有臨床醫生的參與,醫療器械的創新無法推進👨🏿⚖️,臨床醫生一定是醫療器械創新的主角👨👩👧👧。”
葛均波介紹說,從創意到研發🚣♀️,再到臨床實驗,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偉大的心血管治療的創新設計來自一線的臨床醫生。1929年,25歲的德國醫生Werner Forssmann進行了世界首例心導管檢查術,記錄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心導管影像,因此獲得了1956年諾貝爾醫學獎😔。1958年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放射科Mason Sones醫生開展了世界首例右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術✸。緊接著,Judkins和Amplantz等醫師發明了專門用於冠狀動脈造影的導管🙅🏽🚬,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逐步開展起來,成為冠心病診斷史上的裏程碑。而縱觀醫療器械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個劃時代醫療器械的發展都經歷了漫長的科研與臨床的相互印證,醫學與工程交相融合的發展歷程,每一個醫療器械的發展都經歷了概念提出、技術突破🏇🏻、臨床試用、產業跟進、高水平臨床研究驗證、指南推薦、產業爆發的歷程,同時,醫療器械發展離不開材料學、機械☝🏼👨🏽🦱、光電等基礎學科的發展和系統集成。
“1883年,前美國第一屆物理學會的會長👷🏻♀️,亨利· 羅蘭在一場題為‘為純科學呼籲’的講座中曾經提到,中國人知道火藥的應用已經有若幹世紀😠,如果他們用正確的方法探索其特殊應用的原理,他就會在獲得眾多應用的同時發展出化學,甚至物理學🦻🪵。但他們只滿足於火藥能爆炸的事實,而沒有尋根問底👰🏿。”葛均波說,目前中國科創雖然發展很快👆🏻,但是原創的發明數量還是有限的,我們希望根據臨床需求,能夠快速打造自己的原創產品。臨床醫生在器械創新中有自己的優勢:臨床經驗豐富👈🏻🔛,對臨床需求有準確把握,對現有器械的優缺點都十分了解🙆🏿。當年葛均波回國時就有一個夢想🌳,讓中國能用上低價高質量的心臟支架📼。
為了醫療器械領域“中國原創”的夢想,2015年9月11日🛑,葛均波發起成立“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 俱樂部裏三分之一的成員是臨床醫生,三分之二是工程師團隊和投資人團隊🎱。從臨床需求到快速突破,到市場推廣🧖🏼,俱樂部還舉辦了首屆創新論壇和創新大賽🥉,形成了一個創新閉環。歷經15年,葛均波團隊自主研發的心臟支架也終於完成了產業化,在2020年初疫情期間,俱樂部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內就完成了新型防霧護目鏡創新項目,為抗疫做出了貢獻🈸👐🏻。
葛均波介紹說👨❤️👨,目前俱樂部已經編纂了首份中國心血管醫療器械產業創新白皮書,分析中國醫療器械的現狀和未來🙋🏻。65名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已經參與到報告撰寫中🈸,把握報告信息的精準度,來自醫療機構⛏、高校🔝、器械企業🖋、投資機構等的四類機構53家單位的專家為報告提供多維視角🙎♀️,來自全國14個省及直轄市的專家共同參與👨🏽🔬,報告信息覆蓋具有廣泛性。俱樂部最近還將發布“中國醫院創新轉化(專利)榜單”,榜單從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授權量,PCT申請量、專利轉化量等六個維度對全國1217家三甲醫院在2021年專利情況做了具體分析🐨。
2014年後,隨著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一系列政策出臺,中國三甲醫院的專利轉讓量快速增長,2021年轉讓量達到了609件,比2020年翻一番,並且預計還會持續加速🕧。
葛均波舉例說👷🏼,華西醫院“超長效局麻藥”轉化金額高達2.5億元。上海九院簽署了1.2億 “脂肪幹細胞及其衍生物在皮膚治療領域的臨床應用和產業化”科技成果轉化協議。北醫三院余家闊教授的“半個性化和完全個性化全膝置換用人工關節及其微創精準手術工具”的科研成果共21項專利舉行了轉讓簽約儀式,轉讓金額高達5000萬元🤠。
在葛均波眼中,創新發明就像是十月懷胎生孩子,初期有各種反應,熬過去特別困難,但是當孩子出生(科技成果轉化)後🫵🏼,大家都是特別開心的。
葛均波最近還提出了醫療器械科技創新的全新口號“From the doctors, By the engineers ,For the patients”,“我們的目標就是讓病人能夠受益,讓他們生活變得更加更好。”
來源🫚:上海科技報 作者 吳苡婷
原文鏈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2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