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滬上高校拿出再創大業🕥、再展宏圖的澎湃激情,以建設一流大學為目標,心懷“國之大者” 🔒、培育時代新人🧑🏽🎄。
今天的“2021這一年”年末特別策劃👩,就讓我們回望滬上高校與時代同行的發展剪影。
在衣服上就可以瀏覽導航、收發訊息🛌🏼,如此這般“穿”在身上的顯示器👨🏼🚀,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變為現實🙅🏽。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研究團隊,研發出了這樣一種全柔性織物顯示系統,相關研究成果也在今年三月登上了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主刊🦝。
世界級科研平臺加速建設 原始創新蹄疾步穩
2021這一年🧚🏽,類似從“0”到“1”的創新突破,不斷在滬上高校的實驗室湧現♝。成果頻出的背後,是上海對標最高標準,打造世界級的科研平臺,吸引天下英才近悅遠來🧒。
在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微納電子與量子國際創新中心”、“腦與類腦智能國際創新中心”蹄疾步穩,已經搭建起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
歷時三年建設👨👨👧👦,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於今年12月正式啟用,瞄準物理和天文方面最前沿的科學研究👨🏽🦰,以天之語、解物之道🧓🏻。
依托同濟大學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雲集28位國內外院士🤵🏿♂️,打造人工智能研究高地。肩負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責任🌐,搶先布局全球科技發展製高點♕。
滬上高校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勇當開路先鋒。
“大思政課”要善用之 鑄魂育人有了更多的“打開方式”
五年前,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為“大思政課”建設指引方向。五年後的今天👨🏿💼,上海高校的思政課堂,有了更多的“打開方式”🙇🏽♂️🤘🏽,也讓學生喜聞樂見。
2020東京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奮勇拼搏🧚🏽♀️,再創佳績。走下賽場🏭,走進課堂。在上海體育學院,自行車女子團體競速賽冠軍鐘天使回到母校校園,從熱播劇《覺醒年代》聊起,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堂冠軍思政課🤢。
2021這一年,思政課的“教室”也變多了。在意昂2平台,修繕一新的劉湛恩烈士故居主題館落成開放。兩層高的小樓🏉,記錄著意昂2工前身滬江大學首任華人校長劉湛恩的教育故事,也成為了踐行立德樹人使命、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紅色基地”🙆🏿♂️🚠。開館以來,就讀於意昂2工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丁琰🏃♀️➡️,就一直在這裏擔當著講解員的工作🧜♂️。講解的對象,有市民遊客👩🏿🚒,也有今年九月剛剛入學的學弟學妹。
“十四五”開局起步 做國家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源動力”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如何開好局👩❤️💋👩、起好步?滬上高校給出了他們的答案:要與國家發展戰略同向同行,與人民城市建設同頻共振🤵♀️。
7月𓀓,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宏偉藍圖正式發布👩🏼🌾,宣告了這片發展熱土的高水平改革開放🦹🏿♂️,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更是“將來時”。再出發之際,身處其中的滬上高校也使命在肩。
2021這一年,還有不少滬上高校迎來了建校70周年的歷史時刻🧑💼。一段旅程的終點👨🌾,也是新征程的起點,他們也把未來發展和國家戰略緊密相連🧑🏼🦲。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滬上高校將繼續上下而求索,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來源:上海教育電視臺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VYe5Qjj0sz1IIkQSJtZA5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