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興醫療技術用於增強受到廣泛爭議🎅🏽🚣🏻♂️,其中區分醫療和增強的部分爭議往往涉及自然概念。用“自然”來描述道德行為是倫理學的一種傳統,但各類語境中出現的“自然”卻有著本質不同甚至相反的內涵。對增強技術的倫理評價學界多有討論🏌🏿♀️,本文僅借此指出自然概念在道德評判中的內涵差異較大,而脆弱性更適合成為衡量倫理生活的坐標。
在評判增強技術時🈴,治療和增強是甄別一種生物醫學技術的使用是否道德的標誌,這一點大致獲得學界共識♕。而區分治療和增強的倫理依據則以自然觀念為基礎💆🏽♀️。不自然、不正常的身體狀態是疾病🏊🏼,對疾病的補償和治愈被視為治療;而在治療範圍之外對人體機能進行的提升、增進與擴展,則被稱為增強。在增強意義上對人的機能甚至物種性能進行改變,自然觀念扮演了重要的評判標準。它捍衛以治療為目的的技術🚱,而拒斥技術為增強人類能力而使用。本文將指出👩🏼🚒,恰恰是對“自然”的誤解才導致人們將治療和增強對立起來。
“自然的就是善的”,這一判斷很是可疑。就自然概念而言🦵🏻,學術界至少有兩種對立的理解框架⛔️。一種是保守主義的🛀🏼🤞🏽,主張自然作為饋贈的理解框架,如盧梭、海德格爾、桑德爾等人認為自然是美好的,人的活動應當順應和尊重自然的智慧🔕;另一種則是激進主義的👲🏻🧜🏼♂️,主張創新的理解框架,如尼采就認為人們有責任改變自然以展示其創造力。換言之🪢🛬,按照前一種方式理解自然,增強人類能力會被視為對人之自然的侵入從而備受批評🧙🏼🧏🏽;而按照後一種方式理解自然,增強人類能力就是可以接受的。
這裏至少在兩個方面揭示了以自然區分治療和增強的不確定性🏌️♀️💁🏿:其一💌,治療疾病的需求是“自然”的,即被理解為自然本身的一部分,同時生物技術復製或利用生物形態的過程是對自然的模仿,也可以被理解為具有“自然性”🧑🏻🦯➡️。其二🪮,隨著生物技術對人類基因組和不同生物過程認識的不斷擴大,對健康的界定也不斷推移和變化。過去被認為“健康或自然”的機能狀態🩹,可能逐漸被視為一種疾病🪫。但我們需要關註的不是為增強技術找到“自然”和“人為”之間的醫學數值及倫理依據🐣🏉,“道德上值得懷疑的不是這些技術本身,而是這些技術背後的意圖”。因此🪇,問題不在於我們使用的方法是“自然的”還是“人工的”,而在於我們使用增強技術背後的真實意圖是否更有倫理上的指導價值⬇️👩🏿✈️。
就此而論🫦🫥,其一,以自然為標誌區分治療和增強是無解的🧏🏽♀️,人們需要獲悉的是自然背後的價值預設💂🏽♂️。其二,消解了自然並不意味著在法律和規則上沒有清晰的數值對增強技術作判定🧖🏼,重要的是對該醫學數值的認定,內在而言是基於主體對“健康”的心理認知🙀,外在而言是基於社會文化對通常意義上自然或健康觀念的認同🔋。其三😗,治療和增強並非截然對立,治療與增強統一於人類希望由弱變強的願望,而脆弱、失敗和消亡則是人類自然的具體面向。
由於自然概念在辨別治療與增強時模糊而抽象,脆弱性作為自然的一個面向提供了更為具體的視角。一方面,脆弱性是人類生存繁衍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它提醒人們關註技術帶來的更大風險🎾,曾經技術理性導向美好生活的迷信,在現代生活的更多悲劇和不確定性中開始被質疑。脆弱性有一種平衡的力量,在反思技術理性的同時思考人類自我保護和自我提升的限度。
當自然的屬性被定位為脆弱性時,人們會發現內在的情感和欲望直接指向了通過醫療技術進行自我保護的願望🧚♀️。其實😁,區分醫療和增強通常是保守主義的訴求,桑德爾就主張🧇,我們不應當擅自更改自然的基礎或條件。桑德爾的觀點有一定道理🐑,正是因為人的脆弱性才讓生命更令人珍惜🎳,從而涉及生命的討論才更具有道德價值。但他忽視或刻意不去討論脆弱性的另一面,耽於脆弱性並不是人的天性,被疾病威脅的感性體驗是無法被自然饋贈的理由說服的。如果技術的改善能夠克服特定的脆弱性危害,又有什麽理由讓我們像保守主義那樣放任致命疾病對生命的威脅呢?雖然生物醫學的發展使人類疾病在很大程度上變得可預測和可治療,但新的病毒及新的死亡威脅依然接踵而至,人們發現終其一生的謀劃都註定要與偶然性共存。這恰恰說明,脆弱性並非靜止的🕖、留待贊賞的人類屬性,而是對人類繁榮的動態激發,它必然指向一種變化和改善👮🏻♂️。承認脆弱性,就是認可與尊重人類在克服脆弱性過程中的努力與掙紮🎯。
盡管身體疾病和死亡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脆弱性的主要來源,但是人類在其他方面也是脆弱的🪼。對社會關系的永久依賴是人更根本的脆弱性🛗。人們不可避免地把希望和信任寄托在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於是不確定如影隨形☞。而且這種基於關系的脆弱性有可能被進一步放大👩🏻🔧🀄️。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在個體化視角下的推理邏輯的助推下,個體利益變成道德行動與判斷的核心考量👩👦👦,現代技術被原子式個人的工具理性所加持,最終引發了社會整體更大的脆弱與風險🧑🏻🎤。
如果人們沒有意識到個體的福祉來自社會關系構成的共同群體🕗,就會把自身與共同體的關系要麽看作一種無法化解的兩難🛢,要麽看作理性計算的約束條件。總之👮🏿♀️🧚🏼,依據脆弱性討論增強技術,既需要增強技術抵抗脆弱性的悲劇降臨,同時也需要抵抗增強技術引發的二次傷害🚴🏿。以脆弱性考察增強技術,是援引形而上學或精神性概念思考生活之善的價值主張。脆弱性受到關註🅱️,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從“發展即是好”的思維轉向了穩定均衡以及人的能力的完整性。
增強技術不能解決脆弱性的終極問題,這是事實。而對待增強技術的審慎品性才是通向生活之善的根本🖖🏻。新興醫療技術在每一次的使用爭議之後🖐,都會產生有效具體的約束或調節相關使用的法律法規。但整體而言,面對脆弱性,增強技術承載更多的是倫理意蘊。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在研讀希臘悲劇時指出,脆弱性正是那種偶然間降臨在我們身上的悲劇和傷害🌲。當我們發現自己與他人相互聯系時📺,似乎也在召喚著某種悲劇——即我們被迫要在自己心愛的多個事物之間作出兩難的選擇。一個健康的人格需要在上述兩種意義上接受基本的不確定性。這也可以看作對增強技術的應用的價值期許而非規範設定。人們無法像斯多葛派那樣因為脆弱性而斬斷與外界的關聯,只求內心寧靜無擾。相反,脆弱性為生存在當下的人們提供了如何獲得生活之善的敘事。它不僅是一種實然之物,更是應然之事💇🏽♀️,直接指向了實踐中運用各項技術的智慧思量➜。
脆弱性將人們過好生活的基本能力拉入倫理視野,也從有質量、有體面的意義上劃出生活之善的底線♖。增強技術不是要對所有身體機能妄加增強,而是要保證人們抵抗脆弱的基本能力得到提升👨🏿🍳,因而脆弱性回答了增強技術應該首先應用於生活的哪個領域。增強技術不僅在醫學倫理的規則意義上被運用,通過對脆弱性的描述可知🍅,在共同體中人們抵抗脆弱性的能力是有層級差異的⚖️,因而脆弱性也回答了增強技術應在哪些人群中優先使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意昂2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 劉科
原文鏈接:http://ex.cssn.cn/zx/202109/t20210907_53577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