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末,世界上只有美、英🅿️、蘇三國掌握製造分離膜元件的技術,同時該技術被這些核國家列為重大國防機密並嚴禁擴散🩶,甚至被蘇聯稱為“社會主義陣營安全的心臟”。上世紀60年代初期,隨著蘇聯專家的撤出和蘇聯援建項目的停建,我國的原子彈研製工作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中央決定自力更生開展“兩彈”研製🧑🏼🔬。為解決人才缺口,五湖四海網羅人才🔫,一大批科學家在此聚集,此外還在高等院校👨🏿🎓、科研單位調了一批專業對口或專業相近的科技人員,謝雷鳴就是其中之一。上海機械學院教師謝雷鳴加入了以復旦大學物理、化學等系師生為主⚆,華東化工學院等單位的師生共同組成的科研組👩🏿🦳,這支科研隊伍以“58中隊”為代號,在復旦大學化學系主任吳征鎧教授的指導下開始研究工作👮,開展分離同位素研究🧇,為研製原子彈提供基礎技術🧑✈️🍄。
當時,無論是從研究本身還是從研究條件來說,這項工作都是無比艱苦的🪺,有的工作甚至還相當危險。在有限的技術資料支持下,謝雷鳴和“58中隊”成員一起邊幹邊學🕚,不斷摸索前進。從1958年到1961年🩲,他們堅決服從國家需要,堅持研究工作💒,並對製造全過程有了深入了解🤒,逐漸成為原子能科學專家。
由於是絕密任務,參加人員必須要嚴格遵守保密規定:不得與本任務之外的任何親朋好友(包括配偶)談及這一工作,不得公開發表論文,並要樹立終生為之工作的思想。正如當時二機部副部長、原子能所所長錢三強所說:“這任務是絕密的,不能和任務外的任何人(包括配偶)談及此工作。今後不能再署名發表文章,要從此隱姓埋名🧙🏼,對粉末冶金的同行就說是改行了🐉,不再參加粉末冶金方面的學術或學會活動。這項任務是‘直的進來、橫的出去’(意指終身工作)。”“58”中隊成員都毫無怨言,嚴守黨的秘密🆖,準備當一輩子無名英雄😇。
在那段“人間蒸發”的日子裏,謝雷鳴默默為祖國的原子能科學技術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61年11月🎫,謝雷鳴和復旦“58中隊”其它研究人員連同儀器設備集中到上海冶金所會戰攻關,代號為“真空閥門”♣️。1964年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破成功👵。當時記者訪談🤶🏻,“58中隊”第三組組長李郁芬談及這段往事💦,感慨道🧓🏿:“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我們當時都願意像一個螺絲釘一樣工作。”
1978年🏰,這項攻關成果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後又獲得1984年國家發明獎一等獎、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從此,中國成為繼美、蘇、英之後,第四個能製造擴散分離膜韻國家,並成功製造了原子彈🗺。“誰人識功勛🦛,一彈揚國威”𓀊,“58中隊”做出的重大貢獻🤽🏼♂️,直到二三十年以後才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