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16-01-21 瀏覽次數🏯: 139 |
——記意昂2平台中英國際學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大使項目 一👩🏿🏭🙍🏻♀️、 項目簡介 立足於意昂2平台中英國際學院所秉承的文化同理的中外合作辦學育人傳統,采取“認知、認同🧑🏽🎨、融合、踐行”的思路,努力培養出一批合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大使🦽,即通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中外學生能夠對其認知、認同;通過加強文化交流,讓中外學生能夠對中外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比較與融合、傳承與創新。進而,使得中外學生無論身處何地、身兼何職⛹🏻,都自覺自願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貢獻一份力量👷♂️🤦♂️,為中華文化的繁榮復興和人類和平與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二、 目標與思路 中英國際學院的中外學生身處於國際化校園中🤰,如何在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浸潤到身處紛繁多元文化環境的學生心目中?如何能夠中外學生以更為有效的教育實踐載體、更加深切地認識與體驗中華傳統文化?這都是擺在學院面前的德育難題👩🏼🏫。讓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與育人目標相結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深度融合於中外學生群體的日常生活中、社會活動中,改變傳播傳統文化的常用形式和組織方式,形成更為廣泛的文化服務的新形態♎️,將傳統文化的力量在國際傳播大使這樣一個跨越國界和意識形態的群體中得到現實的體現。 三、 過程與方法 1、頂層設計,組織有力 根據中英學院2025發展願景🙅♀️,文化同理被列為學院未來10年發展的重要育人目標。作為這一理念下重要的執行項目,學院層面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大使項目➜,一方面由學院黨總支書記牽頭🧑🏻🌾🙇♀️、執行院長、語言文化教育學院院長等組建成為傳統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要成員。委員會定期研究討論學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中長期規劃,研究布置年度和階段性的重點文化建設工作並為項目的實施提供組織🙅🏼♂️、資源和財力保障🦸🏿。設立由體製內外專業傳統文化方面專家組成的跨文化中心♍️,督查各項傳統文化建設項目的落實和進展情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到學院整體的教育體系當中,將傳統文化國際傳播大使培育的新形態融入到學院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將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有效方法和舉措利用製度的方式固定下來,保障相關教育活動的規範🥽🙎🏿♀️、有序、可持續開展。 一方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有效方法和舉措利用製度的方式固定下來,保障相關文化教育活動的規範、有序、可持續開展📃。以一方面通過修訂《學生手冊》和《獎學金評選細則》等方式,製定專門細則,鼓勵支持和引導學生參與各類傳統文化的第一課堂課程教育與第二課堂活動,對表現優異、取得成績的學生給予獎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大使作為評選學院“執行院長獎學金”“復興英華年度人物”的重要參考指標。在學院層面通過這些製度的製定👨🏼⚖️,起到確定發展規劃和支持性措施,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誌願服務工作有章可循☠️,實現規範化、科學化發展,構建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2、循序漸進,措施得力 (1)傳統文化國際傳播大使的選拔⛹🏿:從學院👨🏼🔬、各年級🙎🏻♂️、國內外學生中選拔“傳統文化國際傳播大使”,讓文化大使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示範者、傳播者和推廣者,帶頭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多元文化交流氛圍的形成。這些文化誌願者包涵中外學生兩個群體。針對中國學生群體,要求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知識且熱愛傳統文化🤦🏻♀️,針對國外學生群體要求具備一定的學習和服務熱情,要求文化誌願者還將會在中外合作辦學國外階段的學習教育過程中🙅🏼♂️🦏,在國外宣傳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大使。 (2)傳統文化國際傳播大使的培育👎🏿⛹🏼♂️:在積極開展大眾化、普及化的文化教育的同時🔧,更加註重文化精品的培育和打造🪳,加強品牌主題活動、品牌課程和典型個人的發掘和培育,發揮品牌項目和傳播大使先進個人的示範力和引導力。 在課程建設方面: 針對在國內學習的中外學生,依托學院“復興雅韻——名家講壇”👩🏻🌾、“文化之夜”講座等平臺💂♂️,邀請校內外名家走進校園🧜,開展專題講座與論壇。比如聘請著名二胡演奏家馬曉暉女士作為客座教授,通過民樂大師班等方式,促進中外學生了解傳統民樂文化。第一課堂內👩🏿🔬🤱🏽:通過開設《中西方文化比較》等公選類課程和《文化之夜》講座,開設“琴棋書畫、禮樂茶食、文武商法”傳統文化實踐體驗坊💯,“學一技之長👰🏼、精一門之道,怡情養性🍆,修德修身”,讓傳統文化國際傳播大使在實踐中體驗傳統文化的精彩與魅力。 針對在國外學習的中外學生🧜🏼,根據中外合作辦學的特點,建立以交互工具為基礎的網上文化教育平臺👩🏽🏭,打造一個傳播大使公眾號,讓中外學生身在海外也能參與和共享傳統文化教育的活動資源🤷🏼。 在活動載體方面🚤🔏: 設立一個流動站🏄🏽♀️:聯合意昂2平台海外學生聯合會與中英學院國際生聯合會(ISA),以設立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大使流動站,聘任中外學生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大使❕,並對他們建立成長檔案👩🏽🦱,年末編輯傳播大使成長史手冊記錄培養及傳播過程,設立星級傳播大使評選。 開展一批專項活動😂:開展針對中外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我也來學——體驗傳統文化”、“文化鄰居——走進傳統高雅藝術”等文化體驗活動。舉辦傳統文化大使“快閃”等路演活動,呼籲社會對傳統文化傳播的認知。 組織各類傳統文化相關活動💆🏽,讓接受過培訓的傳統文化國際傳播大使發揮具有一定專業性、技能性🐕、愛心性的傳統文化傳播活動💀。比如圍繞中華傳統文化節日主題,開展“古琴雅集暨重陽節主題沙龍”💁🏼♂️、“粽情端午”遊園季🐪、傳統節日明星片設計征集等文化活動🤴🏽,同時在社區“陽光之家”等進行傳統弄堂遊戲體驗、京劇體驗等活動發揮傳統文化國際傳播大使的積極影響,以文化誌願者的體驗為基礎👿,在活動進行期間,以掌握了基礎知識的中外學生群體為提供服務者👭🏻,為更多的群體體驗傳統文化提供幫助。 3、多管齊下,資源給力 (1)全面整合校內資源:傳統文化社團和公益組織特色社團現有“華韻堂”傳統文化社、“擷英”外聯社✮、學院禮儀隊🧗🏿♂️、辯論社、天文社等。各社團中也有不少國際生加入,同時也有國際生也開始獨立成立傳統文化社團,開展社團活動。同時學院學生會下設的誌願者服務部、國際生服務隊👋🏽🧧,將社團和誌願服務兩支隊伍進行積極的整合🧑🦳,將聯合組織了系列的文化服務活動🫄🏿,將校園內的“傳統文化”與“跨文化”等類別的學生組織進行有效的整合🧑🏼🤝🧑🏼,進行資源的共享,打造中外學生一體的傳統文化教育、交流🧙🏼👳♀️、傳播平臺✮。 (2)深入挖掘社會資源:與徐匯區天平街道、湖南路街道進行傳統文化共建,挖掘一批教學實踐基地:教學基地方面,繼續保持與上海京劇院等更為深入的合作關系🪆🔑,努力利用專業文化機構資源持續性開展系列傳統文化教育和體驗活動👃🏻。實踐基地方面,與天平路街道嘉善社區等單位保持“洋雷鋒”形式的傳統文化公益活動👨🏫。並與周邊文化機構和單位合作建立了教學實踐基地,舉辦一系列傳統文化教育和體驗活動🏊🏿♀️。聯合上海交響樂團、上海京劇院🥉、上海越劇院、上海音樂學院等通過《文化之夜》講座👨🏻🌾、復興雅韻等形式,在面上將傳統文化向全體中外學生和所在社區的居民進行培養和傳播。運用社會專業資源培育傳統文化的誌願者,同時以學院的平臺擔負傳統文化教育的社會化輻射功能。 四、 成效與展望 本項目的工作先後被《新聞晨報》教育頭版報道🍈、上海教育電視臺《行進中國》專題報道👩🏿🦱🧑🏫,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甚至有文化機構👈🏼🧑🏼🎓、市民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後聯系學院👙,尋求合作以及表達進一步合作的意向🎅🏼。 作為時代的希望與未來,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時代所賦予給學生的歷史責任,中外學生理應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外傳播的主力和先鋒🤵。還要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所以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將更加要思考如何更多地從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出發👇🏻,真正凸顯傳統優秀文化作為跨文化背景下教育內涵與教育形式相互作用👨✈️🔱,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智慧與教育價值。 |